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饮食后低血糖,左右为难?
到底是应该关注病,还是关注生了病的人?这是今天的案例引发的思考,也是盘亘在心中的一个问题的再次浮现。
一位回来复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,陪他一起来看病的是他的爱人。两个人都有50岁左右的年纪。他坐着,她站着,一把空置的椅子近在咫尺。也许是为了离爱人和医生更近一些听得清楚,也许是因为担心和紧张,心里已经没有余力再去安顿自己。所谓伉俪情深大概就是这份默守之心。
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饮食后低血糖,左右为难?
只不过,即使是爱意殷殷,倘若不加以节制的话,也可能异化为执念。
“我早上吃3个鸡蛋、一包牛奶、一根山药、一根大玉米。”医生只是循例问了一下饮食情况,没想到一顿普普通通的早餐,几乎快变成了相声贯口《报菜名》。
“医嘱上写得明明白白,‘严格控制饮食’,三个感叹号,你一点没控制啊?”医生翻出上次的病历记录。
“可是大夫,他有糖尿病,吃少了低血糖。”守在一旁的老伴见状急忙补充,“他饿得直抖擞,他一抖擞俺就害怕,怎么办,不敢少吃。”
“是不是打胰岛素控制血糖?那就把胰岛素减量。”医生斩钉截铁地说。
“不会影响血糖吗?”她向前探着身体继续追问,病人的眼睛也同时转向医生,抱着同样的疑问。
是的,没有错。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会影响血糖控制,与糖尿病控制血糖的要求相悖。但如果一味照此思路来控制血糖,人们也许掉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。
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饮食后低血糖,左右为难?
糖尿病肾病的基础病是糖尿病,而糖尿病就是胰岛素不够用了。
健康人能够控制血糖的波动,空腹时血糖能稳定在3.8~6.1毫摩尔/升之间,进餐后血糖不会超过7.8毫摩尔/升。过程中,促使血糖完成自我调节的正是胰岛素。
在它的帮助下,身体里富余的葡萄糖才能被转化为糖原或者中性脂肪,从血管中转移到肝脏、肌肉细胞或脂肪细胞中,血糖值才不会一直上升。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足,血糖来不及转移就会失控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需要人工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值,使之恢复到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水平。
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,这种解决方案达成的“正常”,会不会仍然停留在检测报告之上。
一旦形成路径依赖,有恃无恐的心态犹如抱薪救火,是否会进一步“助长”高血糖的继续存在,以及胰岛素的注射过量。
毕竟,欲望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沟壑,这是人性。
胰岛素注射过量,会导致人的血糖迅速降低,进而出现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等现象,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低血糖症状。更为严重的,还会出现剧烈的头痛或者昏迷。
“饿了加饭,血糖高了加胰岛素,这不就和和面的道理一样,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,本末倒置,恶性循环。”错把工具当目的,医生直击要害的提醒,让病人和家属恍然初醒,连连说着:“有道理,有道理。”
“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习惯病,本质上就是营养过剩,根本上还是要纠正过度饮食,控制进食的热量。”对于体重已经180斤的病人来说,这不是“针”,也不是“药”的“药”,才是釜底抽薪,彻底铲除高血糖滋生的土壤。
而回到文章开头,治疗疾病还是治疗病人。大概中医从很早以前就思索并且回答了这个原则性的问题。“天地之中,惟人最灵,人之所重,莫过于命。”治疗针对的目标永远是人,不是病。而像中医整体观一样来通观全局,纲举目张,往往也不容易掉进“错把工具当目的”的陷阱。